《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11:30:09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地品味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以及呼兰河这个小镇的各种事。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绝望。

《呼兰河传》里写的最大的是祖父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植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特别突出“自由”的意思。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心里不觉“看”到了一些场景“菜园子很大很大,到处种满了植物,青一大片,黄一大片。哇,真令人大开眼界呀!院子里的昆虫也不少,东边几只蝴蝶,西边几个蚂蚱,整个园子都活了。”看到那些句子,联想到那些画面,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的。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举不胜数吧。

《呼兰河传》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后人去研究的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好好地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祖父一天都在院子里边,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这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禁沉浸在逝去已远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里;让人看着那个淘气又活泼的小姑娘,看她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在她弥留之际,她曾是那样的心有不甘……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的故事有趣又生动,寂寞又伤心。这本书讲的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的故事,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悠闲和自由,让人看着很舒适。

萧红小时候喜欢在家里的后大院玩,那里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一些小虫自由地生活着。萧红最喜欢祖父,她和祖父在后面的菜园院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萧红喜欢帮祖父“干活”,但其实她只是在瞎闹。比如,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她也来浇,但她只是往天上一抛,还大喊“下雨啦!下雨啦!”祖父看到她这样也没有批评她,只是和她一起笑。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喜欢在公园的草地上爬过来爬过去,还喜欢在上面翻滚,弄得身上都是泥。而妈妈看到我这么活泼快乐,也跟着笑起来。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善良、有耐心的老人。萧红晚上睡不着,祖父就和她一起念诗,念了一首又一首,因为当时没有课本,祖父说一句,萧红就跟着说一句,祖父教了一首诗,萧红就跟着背了一首诗。但是这样背诗,萧红并不明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祖父就会一点一点地跟萧红讲解诗意,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萧红的祖父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在我小时候祖父也教我读了很多的诗。他读得很传神,我很快就被吸引了,就这样我背了很多的古诗,我很快乐,祖父也很快乐,高兴得胡须都要动起来了。

《呼兰河传》里萧红虽然只写到了祖父去世,但我相信她一定还有很多的故事,希望我们都能去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 ……此处隐藏2727个字……也治不好;放河灯,你放或不放都没事儿,反正世上也没有鬼;七月十五生的孩子是野鬼投生的,简直是荒廖透顶……而且,这些都是自己吓自己。封建迷信真是折磨人啊!

书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名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她只有12岁,长得却有十六、七岁那么高,大方天真,嫁入胡家之后,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拿她来出气,不停地打她。她若反抗,婆婆反而会把她打得更惨。有一次,她还用烧热的铁向小团圆媳妇的脚趾上烙,烙了一个大印子,这是何等的残忍!她生病了,婆婆也不请医生用正规的药去医治,只是一味地将封建迷信继续下去,跳大神、请云游真人……甚至让小团圆媳妇当众用极烫的水洗澡,并且要洗三次!这是何等的愚昧!她洗一次昏一次,而且婆婆想让小团圆媳妇活下去的原因竟是:她若死了,我就无人可出气了。这是何等的自私!这种肆意践踏生命的行径真是令人发指。

这里的花园,小黄瓜,大倭瓜,玉米,虫子,小鸟,蝴蝶,都是那么美,那么充满童趣。如果我在那里面,一定会玩上一整天。但如果我经历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我一定会苦不堪言。总之,生活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大神来跳几下或放几盏河灯等迷信活动,你就会风平浪静。

但封建迷信毕竟是那个年代的旧思想,新时代的我们更加崇尚科学,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杯具,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礼貌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但是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杯具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那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杯具,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杯具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在愉快的假期中,我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读了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萧红对自己童年的一个完整回忆。

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有诗歌篇《最是深情片语诗》,有散文篇《回头不知身何处》,有小说篇《梦里依旧是家山》。内容非常丰富,令人难以忘怀。虽然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我似懂非懂,可我依然喜欢阅读。

萧红的诗文优美,令人动容。当我读到诗句:“绿色的海洋,蓝色的海洋,我羡慕你的伟大,我又怕你的惊险”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不由地想起了海南的水,也是那么湛蓝,那么碧绿,它以宽阔的胸怀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可有时也会生气,波涛汹涌巨浪翻滚……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和亲人去上坟,当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不由想起作家萧红的《拜墓诗》:“跟着别人的脚迹,我走进了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迹,来到了你的墓边……”作家的诗真是让我浮想联翩,刻骨铭心。

当然,萧红的散文和小说更是充满语言魅力,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虽然说不出太多的感受,但我记住了萧红是这么说的: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应该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兜兜转转中间停了好久终于在昨晚看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可以说是我最期待的女作家之一了,区别于张爱玲的骄傲与沉沦其中的虐人虐己,萧红有乡村文学的质朴与自然,想想却一直没有正式看完呼兰河传也是挺不该的。

读的时候一个个的故事看过去我仿佛陷入了一种认为它永远不会完结的漩涡,祖父和我到团圆媳妇到有二伯…我心里好像总是暗暗地认为,呼兰河住了这么多人,哪有说的完的时候呢。冯歪嘴子的章节看完后便直接来到了尾章实在是令我一时间难以接受,原来,也就只能写到这里了啊。

纪实的文学作品最易感受也最令人悲伤,纸上的文字每一个都扎根在那座小城里,然后生长于我的眼前。用当年孩童时期的视角来呈现也最能让读的人体会她提笔写下时的感觉了吧。在祖父呵护下的萧红好像很不懂事也不敏感,却把这些事记了这么多年,直愣愣的童言无忌再回首时又会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呢。

淡然的风格让我明明是昨天刚看完现在却好像也忘了其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时间隔得更久远的开篇。但这样也很好,这样我可以再过几年重新拿起来看一遍。现在就只记得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雨后湿哒哒的地上放着小板凳,旁边藤蔓缠绕着架子上挂着雨水滴湿的黄瓜倭瓜,有蜻蜓有蝴蝶,肯定还有蚂蚱和昆虫,我坐着发呆,等啊等,好像时间是永远浪费不完,好像我永远不会知道以后和现在能有多大的区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她,是东北大地的女儿。19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官僚,唯有祖父给予她爱与暖。她有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萧红。

童年,如诗,如画。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童年,祖父的园子里,一切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花都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用悠闲轻松的笔调,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一次认识萧红,是在呼兰河边通红的火烧云里——“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时幼稚的我真怀疑她是为画家——杰出的画家,因为,只有画家才能写下那么多美丽的颜色。

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她与祖父一同在园子里度过的那一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羡慕。你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房盖被你抬走了”;你让祖父在井里为你捞鸭子烧了吃,直嚷:“一只鸭子怎么够?”;你偷偷在祖父头上戴一朵儿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多么美妙的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啊!

她,萧红,一直忍受着命运折磨,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几经周转,最终客死他乡。

生命固然短暂,童年却着实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