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时间:2024-05-07 08:23:11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建筑类)的第一章第五节的《牛顿第三定律》。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平衡,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高一年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强是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其确切含义。

3、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

1、经历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类比、讨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探究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设计方案:创设情境——分析总结——实验证明。

2、教材处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3、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1、设计目的:

本环节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经历和感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探究三:牛顿第三定律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

既然拔河比赛中两个拉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巩固知识点,反馈学生掌握程度,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2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3

(一) 说课题目:……此处隐藏10592个字……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教学程序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程序设计

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⑷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