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2 23:35: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

接到局通知——前去龙岗乡送教。早闻龙岗烧鸡和辣椒砖特别出名,尤其“龙岗”是我三年同桌的家乡,一直想去,各种耽搁,未成。听闻此事,心中甚是欣喜,但是究竟送什么课,我斟酌再三,决定选一篇同学们第一怕的“文言文”,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龙岗的孩子能够从古色古韵的文言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朗读的惬意,领会“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送课之前我多角度考虑,精心备课,又经孟红梅老师的精心指导点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心中有目标,学习才高效”。首先我带领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孟子语录体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力争简化清晰,讲求实效,让同学们迅速领会方向,找到学习本文的切入点。

接下来就教学过程环节,我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想法:

1、因今天是周末,我上这节课时,时间已至上午11点多了,考虑天气寒冷,农村学生普遍离家较远,早起奔波,人困马乏,于是上课伊始,我先与学生来一个热身小互动,首先关心学生目前状况然后简单自我介绍:我呢,来自五中,不想像一片浮云,来无影去无踪,今天,我想给大家带来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是什么呢?老师先按下不表,卖个关子。这一招于第一时间拉近师生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利用PPT动漫课件结合诙谐滑稽、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来导入本课:话说,有一只小青蛙,它很顽皮,整天蹦蹦跳跳,结果一不小心,跳进了一口煮开了水的锅里,青蛙吓坏了,赶紧纵深一跳,脱离了险境。无独有偶,又是这只可爱的小青蛙,它又一次跳进了一口锅里,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锅里的水是温的,这下青蛙乐坏了,可以好好洗上一个热水澡啦,结果洗着洗着,同学们你猜怎么着?我此时把问题抛给正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他们顿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的说“熟了”、“死了”……,网撒开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了,我就赶紧收网捕鱼: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死在舒适安逸的温水里,这是因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找找答案吧,自然地引入本课。

2、关于课题理解方面,我继续以讲故事的方式取代单调的PPT课件展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非攻”“兼爱”,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他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思想,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子的故事。再次用故事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对古圣先贤大学问的向往,引导学生自己从课下注解中默记孟子的关键信息。

3.学生进入到八年级之后,学习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课堂上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热乎劲头“冷”了不少,以往七年级时那种争先恐后你言我语、大声争辩高潮迭起的场景不复再现,“问题探究”活动出现不少的“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低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课堂教学我充分抓住“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

(1)、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请你通过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填写下列图示。(图示注解:提示四种常用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章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位名人事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第二段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什么?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什么?采用的什么论证方法?最终结论是什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主动寻找问题,积极探讨问题,最后通过各小组发言人的展示以及教师点拨最终明确: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历史名人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这段话属于道理论证。艰苦环境是客观因素,个人的主观因素对能否成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作者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说明“身处逆境需奋发”,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接着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国家角度说明“国无忧患易灭亡”,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那么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出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在遵循朱熹的“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前提下,使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气势,在读中营造这些历史名人身处逆境当自强的画面感,在读中领悟孟子说理散文明确精辟的观点、清晰严谨的思路和气势磅礴的语言,在读中推研难题,在读中明白道理。

5、由我讲故事继而引发为由学生来讲故事。针对这一教学设想我抛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联系自己或者身边同学学习生活中经受了哪些考验,这些考验对成长有什么作用)来证明这一观点。这一环节,在课堂前期我的讲故事启蒙和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引用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一段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开启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训练和分享模式。学生热情高涨,在三分钟准备后,大家踊跃发言,由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讲述到身边凡 ……此处隐藏8806个字……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论证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是在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课“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3、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让学生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从本节课教学方法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2、本节课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形式多样,有朗读、有研读、有赏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总之,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薄,应该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4

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但是只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阐明举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层次,下面又写了什么,学生们又是一阵探究,最后,理解,作者是为了更深次阐明:磨难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语说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不断反思,才会努力去改变,这样才会成长。紧接着由个人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在国外没有与他势军力敌的外患,这个国家迟早都会灭亡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迟旱都会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引导学生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同学们去思考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把这俩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但是学生思考得没有广度与深度,这一块我说得比较多,然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谈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让学生来深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讲孟子名言时,没有直接把意思抛开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说话的内容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他们的观点。我终于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少引导学生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引导,老师在前面挖坑,学生在后面,我觉得那样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培养。今天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些进步了。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时,我把这些名言与我们这两天学得孟子二章联系在一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给他们方法。

本节课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没有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他们是有可做比较的地方的,整个课堂的节奏给还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思路有时还是不够清晰,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还是要注意的,我有时自己也发现,我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太强,有时顾此失彼,让给听课的人一种很散乱的感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在教学细节中还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究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而且浪费太多时间,进行大量的无效教学。一味的追问,容易使学生逼近死活同。使教学近入尴尬的境地,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时候,当我静下来思考时自己的教学时,我会发现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思路不清晰,细节做得不好,没有节奏感,老师说得太多,不给学生思考的,总是给学生挖坑让学生跳。没有真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思教学上,多读书,来丰盈自己的灵魂。没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难度。

以后严格要求自己,在每个细节中力求做得完美,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教学反思,然后第二天努力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

前行的路总是艰辛的。我想我会坚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5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更流畅、动态化,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效果更高效。如多媒体投影适时出示故事,情境导入;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文章论证思路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论证方法,辩证思路。

本节课全景式展示了以问题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展示、知识生成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预设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质疑展示,效果较好。

教师适时点拨,唤醒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修正,让学生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了忧患意识。教师的点拨指导体现了尊重学生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形成的理念,彰显了课改“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