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桥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桥梁》教学反思1
《建桥梁》一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这节课我进行了三次教学设计,试上了两次。其实教学设计需要调整的只是第二部分研究不同的桥的承受力实验。
第一次教学设计是这样的,为了体现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纸上自主设计好一座桥,利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制作并测量它的承受力,再与其它组的桥作比较。当时主要想到放手学生自主去研究,对于学生设计、制作、测量所需的时间,怎么比桥的承受力,怎样做到公平,等方面没有太多的考虑,所以试上后就出现了问题,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设计,然后制作,制作时还缺少材料,最后一节课下来,只是建好了桥,测了本组桥的承受力,还没与其它组进行比较就下课了。
第二次我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认识平板桥、拱桥、吊桥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一座桥进行建造并测出承受力,再与其它组的进行比较。在课堂中大部分小组选择了吊桥进行实验,为了有比较,我临时规定了小组建造的桥的类型。实验时又出问题了,建造平板桥的小组很快就建好并测量好了,而建吊桥的小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那建平板桥的小组会没事做,课堂纪律不好控制。
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对这节课又进行了第三次设计。在第二个环节中,让每个小组都来建造三种桥,并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再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放在第三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团队合作精神,利用这一单元所学知识建造出具有个性的稳固的桥梁。这部分内容也可延伸至课外,再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集中展示、评比。
通过三次的设计,我体会到教师在对某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备课时要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去思考,去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建桥梁》教学反思2
一、思效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观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之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的。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有的他们能力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吸纳相关教学素材,使其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在学生汇报认识和见过一些桥的基础上,我增加教师在备课时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为丰富的一些各式各样各个国家的桥梁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桥,所采取的方式是幻灯片的播放,先分散再集中。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视野,通过学生的了解,教师的展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众多桥中找出各种桥的特点。
课的最后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来让学生解决,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热情,不仅让他们能认识桥、了解桥、搭建桥,而且能让他们自主的设计桥。
(二)改变教具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教师的智慧来自哪里?智慧来自敬业,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维
护生计的手段,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冷漠和无奈,工作上的应付和松懈,也就没有什么激情,谈不上什么创造,”我虽然不是智慧型的教师,但我是教学中的有心者,会在课堂中及时记录孩子们在实验操作、探究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并进行反复思考,也会在听课时记录上课教师在活动材料、教具等方面安排的合理性,这些为我制作和改进教具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建桥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更多时间用来动手搭建桥梁而不是去准备布置建桥梁所需的用具,于是我改变了教材原有的搭建桥梁的材料,改用可循环使用的木块作为桥梁,吹塑板作为建桥梁的底座,卡纸作为桥面,胶带纸作为反复使用的黏合剂,此教具集中凸现以下几个特点:操作方便,形象直观,效果明显,携带方便,循环使用利于课内外探究,同时节约资源,制作成本低,教师可省下很多无用之功。
以前总是有人说作文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用在制作自制教具中也恰当不过了,制作教具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探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确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二、思得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非常的兴奋,走出教室大家还是叽叽喳喳的讨论着,突然第三组同学走到我身边,“老师,我还想知道校门前的立交桥他建造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吗?”她扑闪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满怀期望地看着我,出乎意料之外,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想过,我停住了脚步,回身看看其它同学,请问谁能帮她解答?×
×同学说:“你回家之后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帮助你查。”××同学说:“还是上网查找速度快,内容还多!我愿意帮助他查,我家有电脑。”××同学说:“我可以问问我爸爸,因为他是搞设计的,经常和建筑打交道,也许会知道。”看到已经走出了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还这样高,看到学生又开发了新的学习资源,我想我应该推波助澜,促进“资源共享”,于是我鼓励身边的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进行探究,保证下次创造机会让他们来相互交流。
静下心来,由此我想到了,是啊,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可以在心中划上一个句号,带着一种满足感走出教师;也可能会产生新的困惑或问题,带着许多问题走出课堂,这使我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要把下课铃声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尽心功课学探究活动的广阔天地,科学探究没有终点。
同时,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自身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环节,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只有对教学过程了充分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储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如果教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恐怕学生学习什么探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就无从谈起,科学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
三、思失
(一)板书上的阴差阳错
往往象这样的评优课大家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也例外,可以说样样都是亲历亲为,数来数去,早早的都将上课所需物品分类包装,但是却在板书上发生了问题,因为课上我要围绕三种桥进行研究,课前我用电脑打印出三种桥梁的名称,只注重了外观的颜色、大小,却没有看到三种桥梁的名称是否正确,造成课堂上既有文字板书,又有粉笔板书,比较杂乱。
(二)欠缺随机应变
上过多次公开课,但到现在为止一上公开课就会紧张,课前紧张,课上紧张,致使有时候教学衔接上语言不够灵活,虽然课前已经试教过,可以说心理很有数,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衔接可以说非常熟悉,但到了新的环境,就显得有些被动和紧张,可能是心理素质不够好,有时候总是担心脱课,所以在课的最后学生讨论和汇报比较匆忙。
四、思改
(一) 改教学过程“首尾呼应”
开课前每组出示一张图片,不同场景的画面,请学生思考,你想建造什么样的桥,开门见山。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听听他们原本自己最为原始的想法,教师作为一个了解,从而引入到认识桥、了解桥、搭建桥,在课的最后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自己最初的设计有没有改变,看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并把他用笔把你的想法设计在开课时发给你的纸上,这样学生就会在意境中有针对性对画面上的场景来设计,同时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首
尾呼应。
(二)改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我力求在简约精当的文字、简笔画上尽可能多的反映丰富的内容,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
(三)加强心理素质
为了更好的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有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首先要硬着头皮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改进教学效果的首要态度;
2、加强学习。学习本学科知识要精而深,同时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及方法相关的其它众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做到旁征博引;
3、保证提前有充足的时间备课。要做到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举例以及补充辅助内容,力求具体到每一个设问和提问等细节环节,唯有详尽之至,方能克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4、在课下实战训练。可以让家人、学生、朋友或同事作你的听众,业余时间经常进行课堂教学实战训练,可以让他们临时向我提出突发问题,锻炼我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坚持下去我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建桥梁》教学反思3
教材简析:
《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桥梁”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桥的特点,对桥梁进行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是本课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三部分:通过拓展延伸,欣赏古今中外名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了实验动手的技能,孩子的思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以往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标准的划分以及比较实验中的“公平原则”的掌握,合作分工能力的培养,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为什么一些桥梁上有桥孔”这些关于桥的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设计本课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实验和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真实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
小组讨论:验证桥梁承重力大小的实验活动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多媒体展示测量承重力大小的实验过程的“温馨提醒”。
分发材料:砝码和小汽车。
教师总结:拱桥承重力最大,斜拉桥居中,平板桥承受力最小。(板书)
小组汇报实验结论:拱桥最坚固,也就是承受力最大,其次是斜拉桥,承受力最小的是平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