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碑》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丰碑》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丰碑》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丰碑》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习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五)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 ……此处隐藏9169个字……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